2018.NOV.Issue 1
論說自然
Discuss Nature
論生態遊的道德高地
近年本地的生態遊風氣越趨旺盛,不少旅行社紛紛推出生態導賞的行程,務求迎合時下家長所追求的親子自然教育及普羅大眾所吹捧之綠色生活文化。於是,一家大小扶老攜幼的到香港有名的生態熱點遊覽成了不少家庭週末的賞心樂事。然而,舉辦生態遊的初衷是甚麼?
香港螢火蟲的數量雖然不多,但其種類多達29種,更有獨有品種米埔屈翅螢,故夜探螢火蟲成了近年較受大眾歡迎的生態旅遊之一,然而,這類夜行觸發了一場有關生態道德的辯論比賽。
文:李駿業
Firefly by Ching Ching Tsui [CC BY-SA 2.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 via Flicker
辯題二、 車水馬龍
熙來攘往,摩肩接踵,本應是用來形容香港鬧市及商業旅遊區的境況,生態旅行社卻把此情境搬到了大埔滘自然保護區。
盛夏週末的晚上不難見到旅遊車載著一團團好奇的人類到保護區搜索一番,熱鬧非常。值得注意的是保護區乃野生動物的家園,牠們可曾邀請這麼多人參觀牠們的家?事實上,不少導賞團需求多達40多50人才成團,但一團卻只有一名導賞員,其比例和人數引生不少問題。
其一,影響動物的行為習性。由於參加者人數眾多,跟團導師講解時難免要用上較大的聲浪,同行團友亦會互相傾訴,其噪音有機會嚇跑四周的動物,影響其捕獵和繁殖。人數越多亦增加意外踩死動物的機會。
此外,一名導賞員難以兼顧眾多參加者,參加者的人生安全不被保障,導賞員亦難以制止參加者作出損害生態的偏差行為。生態遊的目的除了叫人探索當地生態,更希望參加者從中學習生態知識,提高對生態的興趣和對保育的意識。可是不少參加者未能聆聽導賞員的講解,從而吸收和明白,差劣的生態遊甚或令他們產生反感,惶論叫人保護生態。
事實上,這些生態遊是受基本法第208A章《郊野公園及特別地區規例》所規管,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理應管理,其他國家亦有限制生態遊人數的例子,以確保將人類活動對生態的影響減至最少。可惜在香港未有適當法例規管,漁護署職員駐守期間亦未見有任何確實的監察及管理,情況令人失望。
此外,使用紅燈除了影響人身安全,亦使其他夜行性動物的生命危在旦夕。曾有報道指出,經過一晚好幾團的所謂生態旅遊後,發現青蛙和蛇扁了的屍體,相信是被人無意踐踏至死。事實上,晚上除了可以觀賞螢火蟲,亦是不少兩棲及爬蟲類的活動時間,牠們也在整個生態系統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此各適其適,決不能為螢火蟲而犧牲其他生物。
米埔屈翅螢 Pteroptyx maipo © Pan
辯題一、紅白燈迷思
坊間的生態遊普遍會強調紅光電筒對保護生態的重要性,並會於夜行前派發紅色玻璃紙給參加者,以套上電筒形成紅光效果。另一方面,有不少生態學者依然堅持使用強勁的白光電筒作夜行和考察之用。究竟紅光白光,哪個較適合?
誠言,紅光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對生態及夜行性動物的損害。日本全國螢火蟲研究會曾發表其研究報告,指出紅光是眾多人工光中對螢火蟲影響最少的,而白光則會把螢火蟲嚇跑,以及影響其發光的頻率和習性。香港螢火蟲館館長麥肇峰先生亦在其書籍《螢之話語》中建議使用紅光電筒作觀賞用途。素知螢火蟲依靠發光以傳遞訊息,捕獵和繁殖,嚴重的光污染確會對螢火蟲做成重大損害。
然而,使用白光電筒亦不無道理。紅光電筒微弱的紅光跟本不足以作照明之用,唯夜間考察本身有一定的危險,而且地點多起伏不平及有縫隙,缺乏照明增加參加者跘倒和受傷的機會。事實上,曾有不少使用紅光參與生態遊的參加者發生意外,比如跌進溪流,需要急救人員的協助方可解決困境。
除了發現動物屍體,另一叫人憂心和憤怒的是滿地的垃圾。自然生境乃動植物的家園,人類遺留下來的垃圾會影響生態系統的運作和養份的循環。比如旅行社所提供的紅色玻璃紙便是不能被大自然分解的,若動物誤食將影響牠們的健康,亦增加其死亡的風險。
有見及此,雖然紅光電筒在一定程度上能保護生態,但其引身的問題繁多,包括人身安全,誤踩其他動物的威脅以及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的垃圾問題。要減低對生態的影響,同時保障人和其他生物,其實只要提高參加者對生態的認知和關注,不把白光電筒胡亂照射,只作照明用途,並在觀賞螢火蟲時關掉電筒,問題便大大舒緩了。此外,現時坊間亦有推出紅白光兼備的夜行電筒,只要在適當的時候用適當的燈光,也能收同樣的效果。
辯題三、攝影大師
蝴蝶飛舞在花海之中;雀鳥在林蔭間追逐,大自然的美態往往令人陶醉,令人不禁想留住這片美境。生態攝影的風氣近年越來越旺盛,只要一聽到哪處有罕見物種的蹤跡,隔天便會有一群人蜂擁而至,為求將其美態據為己有。
生態攝影本為欣賞大自然和動植物的表現,不少生態學者亦愛用相機留下動物美態。可是,一些攝影師為求拍得好的效果,不惜犧牲自然生態,干擾生物,其行為引起有關生態道德的熱烈討論。
比如近年的生態旅遊團,當中不少參加者未有深入的生態知識,為了拍得動物的美照而捕捉牠們。此外,更有帶團的導師以身試法,主動捕捉動物給團友觀看和拍攝,卻未有講清生態守則,另團友「有樣學樣」,無意間影響生物。
另一方面,一些較專業的生態攝影師也沒有做好榜樣。去年四月,被評為近危品種的仙八色鶇在香港出現,為了拍得既自然又清晰的照片,攝影師不惜放蟲作利誘,更有播放雀聲吸引雀鳥的。這些行為會影響雀鳥的行為習性,如雄性會因為領域性而與這不存在的雀鳥對抗,影響牠們的體力。餵食則可能令雀鳥依靠人類,失去自我覓食機能。長遠來說人類的干擾有礙動物的繁殖,影響整個生態系統。
總括而言,近年的生態旅遊引起不少生態道德上的討論,包括紅白燈光電筒的使用,人數以及生態攝影所引伸的問題。本學會亦有定期舉辦生態遊給會員和公眾參與,我們相信只有帶人走到大自然之中,親身認識和經歷大自然的美麗,才可叫人有所感受去保護生態及生物多樣性。可惜的是,近年香港的生態旅遊好像是弄巧反拙,本末倒置了。生態遊的主角理應是自然生態,花鳥魚蟲,定沒有只為滿足人的私慾而舉辦的,否則,人和自然只會更難共融,香港的生態會每況愈下。
仙八色鶇 Pitta nympha by Alnus [CC BY-SA 3.0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3.0) or GFDL (http://www.gnu.org/copyleft/fdl.html)], from Wikimedia Commons